成大/中山產學合作:國產水中機器人,6月探勘可燃冰

1592012-03-01╱聯合報╱第AA4版╱教育╱記者蔡永彬∕台北報導

台灣周邊海域環境複雜,成功、中山大學和鍵銘螺絲公司產學合作,開發可以應付強海流的「水下遙控載具」(ROV),目前已經做到第2代。他們預計下個月去石門水庫檢測進出水口結構,6月到台灣海峽探勘可燃冰蘊藏。

成大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方銘川指出,ROV主要功能為海面下的偵搜和攝影,如協助鋪設海底電纜、能源探勘或軍事上搜查,最深可達海面下600公尺。

方銘川表示,台灣許多海下設備都向國外購買或租用,如果從美國採購「推進器」,還要向美國國防部解釋「為什麼要買?」且料件補充、維修也麻煩。他們開發的ROV有85%以上零件自製,也正在申請3項台灣專利和1項美國專利;若台灣本土產業可以配合,未來還能對外輸出。

ROV最初因工業用途而開發,方銘川說這種「水中機器人」未來將在科學研究、海洋探索、教育活動,甚至現場轉播科學探勘活動。

中山海下科技暨應用海洋物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兆璋指出,水下機械或零件價格比陸上機件貴許多,他建議台灣零件製造商朝此轉型。他說,全世界有能力製造ROV的廠商不到20家,如果我們的本土廠商能做,就能改變市場供需機制。

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技術發展處副處長阮昌榮表示,根據全球能源服務產業獨立經濟研究分析機構Douglas-Westwood分析,水下無人載具的全球市場值3年後將達到新台幣507億;他預期5年內,台灣將成為海下產業設備主要出口國。

發表留言